《苏轼传》读书笔记(4)——柳暗花明又一村
元丰七年(1084),苏轼收到朝廷诏令,从黄州调往汝州。
离开黄州
期间,苏轼路过庐山,写下了一首哲理诗:
题西林寺壁
横看成林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作为文学史上的名篇,《题西林壁》和《石钟山记》,既是苏轼游山感受的记录,也是他这一时期人生思考的一个方面的艺术总结。黄州五年佛、道修持的意义,儒、佛、道三教合一在苏轼思想上的体现,不仅仅在于获得乐观旷达的心境,同时也在于认识论上的刷新。如何认识人生,如何认识客观世界,在思维方式和思想角度上,儒、佛、道三家各有侧重。儒家重视现实、实践和实用;道家强调客观事物与主观价值判断的相对性与流变性;佛家主张整体地而不是分别地、局部地把握宇宙人生的实相。
平步青云
苏轼于元丰八年(1085)十二月上旬末抵达汴京就任礼部郎中,不到十天,又接到新的任命,迁为起居舍人。
起居舍人与礼部郎中虽然同为从六品官职,但其重要性却不可同日而语。元丰改制以后,门下省的起居郎、中书省的起居舍人,同领修起居注的职责,记录皇帝言行,合称为左右史。皇帝御正殿时,起居郎与起居舍人侍立两侧,皇帝外出时,则为左右随从。凡礼乐法度的因革损益,文武百官的任免赏罚,群臣进对,临幸引见,朝廷所有大小事务,起居舍人皆参与其中。
元祐元年(1086)正月的一天,瑞雪纷飞,皇城内外一派银装素裹。苏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殿,皇帝有旨,诏赐绯(红)袍银鱼袋。
在封建时代,官服的颜色最鲜明地表现官员品位的高低。北宋前期,官分九品(每品分正、从,四品以下正、从之中又各分上、下,共三十阶),服色分紫、红、绿、青四种。元丰改制以后,官分九品(每品分正、从,共十八阶),服色分三种:
- 七品以下官员穿绿袍
- 五、六品官员穿绯袍
- 四品以上官员穿紫袍。
鱼袋则是系在官服腰带后面的一个重要佩件,是高级文官的标志。太宗雍熙年间规定:服紫者佩金鱼袋,服绯者佩银鱼袋。苏轼现已是从六品官员,所以依例着绯戴银。
从苏轼于元丰八年(1085)到元佑八年(1093)这9年间,苏轼在官场十分得意,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为官。他一生最高的官位是进端明殿学士、翰林侍读学士、礼部尚书。但这期间,名作就要少很多了。
参考书籍
- 王水照,崔铭.《苏轼传》,人名文学出版社,2019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