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苏轼传》读书笔记(3)——人生挫折,乌台诗案
一、乌台诗案
元丰二年(1079年,42岁)四月,苏轼调任湖州知州。上任后,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《湖州谢表》,这本是例行公事,但苏轼是诗人,笔端常带感情,即使官样文章,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,说自己“愚不适时,难以追陪新进”,“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”,这些话被新党利用,说他“愚弄朝廷,妄自尊大”、“衔怨怀怒”、“指斥乘舆”、“包藏祸心”,又讽刺政府,莽撞无礼,对皇帝不忠,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。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,一时间,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。
七月二十八日,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,解往京师,受牵连者达数十人。这就是北宋著名的“乌台诗案”(乌台,即御史台,因其上植柏树,终年栖息乌鸦,故称乌台)。
经多方面救援,终于免去牢狱之灾,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。
二、黄州期间
元丰六年,王巩遇赦北归,绕道来到黄州与苏轼相见。随行有一位侍妾名叫柔奴,眉目媚丽,歌喉美妙,从小生长在京师。王巩南迁,家属都留在南都岳父张方平家,柔奴毅然陪同前往。
三年来与王巩同甘共苦,无怨无悔。来到黄州后,苏轼问她:“广南风土应是不好?”柔奴回答道:“此心安处便是吾乡。”苏轼十分敬佩这位品格超凡的女子,感激她在生活上、精神上给予密友王巩的照顾与慰藉,热情地写词歌颂。
《定风波》
常羡人间琢玉郎,天应乞与点酥娘。
自作清歌传皓齿,风起,雪飞炎海变清凉。
万里归来颜愈少,微笑。笑时犹带岭梅香。
试问岭南应不好,却道:此心安处是吾乡。
与友人出行途中遇雨,友人纷纷躲避,而他则以豁然的态度面对:
《定风波》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
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
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但是,毕竟年龄大了,淋雨后生病了(哈哈哈)。苏轼病好后,两人同游位于蕲水县(今湖北浠水县)城外约两里处的清泉寺。寺中泉水据说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洗笔之处,泉水清冽,下临兰溪,溪水西流,两旁长满兰草,景色十分幽美。苏轼触景生情,信口而歌:
《浣溪沙》
山下兰芽短浸溪,松间沙路净无泥,萧萧暮雨子规啼。
谁道人生无再少,门前流水尚能西,休将白发唱黄鸡。
在黄州期间,苏轼常常与友人到赤壁游玩。一天,苏轼又来到赤壁,站在矶头,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,想起自己一生坎坷,少年壮志皆已付之东流,不禁俯仰古今,浮想联翩,写下著名的词作:
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
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
故垒西边,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。
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
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!
遥想公瑾当年,小乔初嫁了,雄姿英发。
羽扇纶巾,谈笑间、樯橹灰飞烟灭。
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。
人生如梦,一樽还酹江月。
同时,还写下了前后《赤壁赋》。总的来说,苏轼在被贬期间写出了大量流传后世的佳作,当然我觉得有可能就是因为官小,没什么公务上的事,于是只能写作了。
参考书籍
- 王水照,崔铭.《苏轼传》,人名文学出版社,2019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