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

《苏轼传》读书笔记(1)——进士及第,名震京师

一、年少得志

嘉祐元年(1056)三月的一天,风和日丽,湛蓝的天空上舒卷着朵朵柔软的白云。这一天,对于二十一岁的苏轼,实在是极不平常的日子,他将和弟弟苏辙一道告别母亲,告别亲友乡邻,跟随父亲第一次远离家乡,前往京城汴梁(今河南开封),参加进士考试。送别的亲友热切地说着祝福的话,年轻的苏轼满脸荡漾着笑意,他的心却早已飞向了远方。

八月,苏轼与苏辙在开封府考进士,首战告捷,双双获选。按照宋朝的规定,府试以后还要经过中央礼部(负责礼仪、祭享、贡举等事)的考试和皇帝的殿试。所以,兄弟俩不敢松懈,继续闭门攻读。

接着礼部复试,苏轼以“春秋对义”(即回答《春秋》一书的问题)获得第一。三月,礼部考试合格者参加殿试,仁宗皇帝亲临崇政殿主持策问,苏轼兄弟同科进士及第。这时苏轼二十二岁,苏辙十九岁。气宇轩昂、才华出众的苏氏兄弟,给仁宗皇帝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。殿试结束,仁宗兴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说:“我今天为子孙得了两个太平宰相!”

二、飞鸿雪泥

​ 嘉祐六年十一月,天寒地冻,北风凛冽,苏轼怀着致君尧舜的火热理想,带着妻子王弗和尚在襁褓之中的长子苏迈踏上征途。苏辙骑马跟随数十里,为哥哥送行。送君千里,终须一别,来到郑州西门之外,苏辙必须返回了,兄弟俩就此分手。

​ 与弟弟分手之后,苏轼继续前行,来到渑池。五年前,兄弟俩在父亲的带领下赴京应考,就曾路过这里。那一次,他们在县中寺庙内借宿,得到庙中主持奉闲老和尚的热情接待,临别之时,兄弟二人还在奉闲和尚居室的墙壁上题诗留念。如今旧地重游,想不到竟已物是人非,奉闲已经去世,骨灰安葬在庭院中,上面筑起了一座新塔(和尚死后不用墓葬,常是火化后筑塔来埋葬骨灰),墙皮早已剥落,往日的题诗也没有了。此情此景,令苏轼悚然感悟到人生的变幻无常:


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

人生到处知何似?应似飞鸿踏雪泥。

泥上偶然留指爪,鸿飞那复计东西。

老僧已死成新塔,坏壁无由见旧题。

往日崎岖还记否,路长人困蹇驴嘶。

参考书籍

  1. 王水照,崔铭.《苏轼传》,人名文学出版社,2019.
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.0 by the author.